1970年,周大能與一群“紅江元老”開始試制350燃油噴射系統的三對偶件。想過無數的辦法,做過無數的試驗,經過無數的改進,第一個產品在1970年7月1日黨的生日這天出產。
焊接式針閥體的生產,國內企業至今只有重慶紅江一家,這是該廠的專利技術,也是周大能的“獨門絕技”。他帶領的團隊終于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同時填補了該技術在國內的空白,使國內的針閥體制造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使該廠的此類產品在市場上獨占敖頭。
研磨工藝是精密偶件生產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精度要求最高的工序,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可靠,他帶領他的團隊白天黑夜泡在生產車間和設計室,經過反復論證和試驗,最終實現了機械研磨,不但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從而也推動了該技術在偶件產品領域中的運用。
周大能從七十年代末期就開始從工作實踐中總結提煉理論成果。他編寫的《數控機床編程技術》和《研磨工工藝學》,為公司數控機床的改造和普及以及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他在精密偶件加工技術和工藝改進、引進產品國產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多次獲得各種獎勵和表彰。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教授級咨詢專家;2001年獲全國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勞動模范;2003年獲“重慶船舶工業突出貢獻者”稱號,2005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